- 地址:
- 海南市香科技工业园虹达路5号厂房D区一层A3-2
- 邮箱:
- admin@chinaboxin.cn
- QQ:
- 0756-3225391
- 传真:
- 0756-3225391
- 手机:
- 0756-3225391
回复@价值的藤条: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九价一期生产线升的罐,要不然万泰也没必要启动一个工艺放大临床试验。”这俩没有因果关系啊。
1,启动的不是“工艺放大临床试验”,CDE公示写的是“工艺放大桥接临床试验”,“主要目的:评价重组人瘤病毒6/11/16/18/31/33/45/52/58型九价疫苗(大肠埃希菌,600L工艺)的免疫原性是否非劣效于重组人瘤病毒6/11/16/18/31/33/45/52/58型九价疫苗(大肠埃希菌,60L工艺)。 次要目的:评价试验疫苗的安全性。”得准确表述,至于工艺放大专业叫什么,我也不是专业的,之前还和一个球友讨论过,至今不懂,我得去找个专家面聊。
2,如果:九价一期生产线升的罐,这个桥接为了以后剩下的4条线;是不是也说得通?先做临床么,反正总是要做的。这个解释也说的过去吧。
3,按照2023年8月重组基因工程疫苗(大肠杆菌)改扩建项目环评报告”公示的内容,
“2022 年 12 月已完成一阶段验收”,“目前投产 2 条九价原液生产线,预计年产 HPV九价 2000 万支;二期污水站已建成投入运营,一期污水站已拆除。”,这两条2000万支的原液生产线月就验收投产了,然后公司一直干等着,耗了一年才开桥接临床?为什么2023年不开呢?反正我不知道,为什么早就做好了2000万的生产线,江南大学白仲虎的那个研究报道,23年7月大家第一次看到的。虽然合作肯定不是那个时候开始的,但是如果一期2000万支的是600的,那根据环评那个公示,22年12月之前都验收了,如果是600的,那早就合作成功了啊,22年可以报道的么,为什么又等了一年呢?不过也可能是为了保密。
5,万泰二价申报上市是只有西林瓶包装的,批准时间是2019年12月30日,直到21年4月公司才发了一个公告,说是补充申请下来了,增加了预罐的包装。我猜测那会不等预罐,也是为了抓紧时间先上市。然后九价,千呼万唤,公司忽然间不重视了,明明生产线月就建设好了,结果一个工艺放大桥接就是干等着不做?好像说不通哈。
6,如果,我是说如果哈,这个是药监局临时要增加的?但是,江南大学的报道是这么说的:“近日,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白仲虎教授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万泰9价HPV疫苗的9个抗原蛋白的表达量从平均100mg/L,提高到了平均500mg/L以上,并且完全采用植物来源的培养基,避免了原工艺使用动物源的培养基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由于上游可溶性蛋白表达产率的数倍提升,也显著简化了该公司下游纯化工艺。”,动物源的培养基到植物来源的培养基,这个很大概率是需要桥接的,变得太多了,所以后面才要求增加的概率应该不高。但是呢,也不排除哈。所以,增加这个临床,要不要开沟通会,按照临床公示,伦理审核2024-02-27那次是修改后同意,意味着这个时间之前就进行了审批,那么沟通会也要在这之前吧,但是好像没有。不过呢,也许不需要开沟通会。
最关键的:我特别想知道建设好的是60L的还是600L的,谁能明确下!我特别想知道建设好的是60L的还是600L的,谁能明确下!我特别想知道建设好的是60L的还是600L的,谁能明确下!我特别想知道建设好的是60L的还是600L的,谁能明确下!我特别想知道建设好的是60L的还是600L的,谁能明确下!(重要的事情多说几遍,大家有知道的么?要真的因为这个推迟上市,那真的得清仓了)//@价值的藤条:回复@价值的藤条:统一回复大家对时间表的疑问,我总结了一下,无非以下几点:
回答:如果万泰九价一期生产线月拿到临床报告书后就可以申请BLA,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九价一期生产线升的罐,要不然万泰也没必要启动一个工艺放大临床试验。既然已经启动这个临床,就可以推测九价一期生产线、工艺放大临床试验,到底影不影响揭盲和3期临床?
回答:工艺放大临床试验是不影响揭盲和三期临床时间的。它影响的只是上市时间。
回答:《人瘤病毒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规定:经评估上一代疫苗的保护效率符合上市要求,且试验疫苗经药学评估确属迭代疫苗,则可接受与病毒学终点12个月PI申报上市,以缩短迭代疫苗获批上市时间。意思是你只要符合上市要求,只要和药监沟通评估,并不需要拿到临床报告书和BLA或者是等到产品上市。那这个迭代的速度是很快的。
回答:这个得益于康乐卫士的临床方案。一开始管理层就高瞻远瞩,以国际视野的标准来做临床。(请参考:我以前《一匹黑马如何展现》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的内容)动作连贯,沟通无障碍,毕竟自研平台的优势就在这里。后来指导意见的推出更是验证了康乐卫士临床方案的完整性。现在万泰做的工艺放大临床,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拿到临床报告书数据,又一次给康乐卫士超越的机会。
一、万泰中试车间用的是60升的发酵罐,康乐中式车间用的是500升的发酵罐,而且设计的产能是3000万剂,万泰一期的项目是2000万剂共两条生产线,按照这样的放量速度,将来一旦量产,肯定干不过康乐,九价要争夺的市场是谁的产能越快放量,谁的市场占有率就越高!综合考虑之下万泰也不可能用中试60升的发酵罐来做商业化量产。
二、假设如果60升的发酵罐能生产1000万剂,我觉得万太肯定不需要大费周折的来提升600升的发酵罐技术,那600升的发酵罐技术根本没有意义,而且还浪费时间。如果你是管理层,你怎么决策?
我觉得那个康乐的股友其实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1期产线L的罐子。他给的逻辑是60L的成本太高了,没必要用。这个的就有问题,一期产能也就2000万针,不到全产能的一半。后期的4000万用600L的罐子也能拉平不少成本。但是关键的是能提前开售,抢占份额。这不比等市场竞争加剧打价格战来的收益高?
另一个比较诡异的是,22年12就建好了生产线,那设计和规划肯定在更前面。那个时候如果有9价专属的600L配套技术,应该就是建好生产线之后即刻开启工艺放大临床。就不用等白仲虎教授的新技术发表,随后再开启新的工艺放大临床。(虽然这两者还没有证据证明是有着必然关系,因为存在其他技术做工艺放大的可能。)
反过来想,如果当时只有60L的工艺技术,但是却开建了600L罐子的生产线,就更诡异了。除非当时就能确定说,后期一定能出,而且必须是2年内能出新技术来支持工艺放大。不然我实在想不通,明明技术达不到,为啥会直接建跨临床对应的产能线。所以就像您说的,如果公司在第一条产线L工艺,且已经建好这么久才开始做工艺放大临床。那确实就是管理层有问题。补充一条,我之前以为60L这种工艺仅能做实验用。目前看来,大家都没有证据说:不能大规模的使用60L罐子来实现2000万支的产能。我的顾虑消除不少。因为我的核心观点仍然是,小步快跑,稳扎稳打抢占市场。至于成本,我猜想一旦产线建好,后期的边际成本是比较低的。不过我更愿意相信是当时确实没有技术来一步到位做600L的产线。最后,感觉对方也没确凿的证据说明是60L还是600L,都是基于他自己对于产线的理解。这种情况,除非他自己就是业内人士,不然就是无限接近纸上谈兵。
问答没啥用的,回答的那人都不一定知道具体情况。比如二价,从生产排班可以看出来到底是否正常,而批签发有滞后性,所以必须要去看公司生产到底怎样。所以,管理层是否靠谱不能看他怎么说,要看怎么做,所以我才关心这个建好的是60还是600,因为这个临床确实耽误事了,那么就要看是人为因素还是不可控因素,人为因素的话,是否特殊原因,如果不是那么有一就有二。
不是我比公司着急,而是我需要由此判断管理层是否靠谱。因为九价临床是20年9月就开始的,到这个月开临床,3年半,工艺放大的临床才开始做。那问题是什么,就是公司进度慢啊?生产线月建设好,建好了才能爬坡、放大,爬坡放大这个环节最难控制,但是20年9月到22年12月,2年多就用来建设生产线了,万泰可是比康乐有钱多了,不差钱的情况下,工厂建设这么慢,就是管理层不作为啊,那就不值得持有。PG平台 电子PG平台 电子